蘇武廟原文、翻譯及賞析
蘇武廟原文、翻譯及賞析1
蘇武廟
朝代:唐代
作者:溫庭筠
原文: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蘇武初遇漢使,悲喜交集感慨萬端;
而今古廟高樹,肅穆莊嚴久遠渺然。
羈留北海音書斷絕,頭頂胡天明月;
荒隴牧羊回來,茫茫草原已升暮煙。
回朝進謁樓臺依舊,甲帳卻無蹤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劍,正是瀟灑壯年。
封侯受爵緬懷茂陵,君臣已不相見;
空對秋水哭吊先皇,哀嘆逝去華年。
注釋
?、偬K武: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堅貞不屈,漢昭帝時始被迎歸。
?、凇霸七叀本洌簼h要求蘇武回國,匈奴詭言武已死。后漢使至,?;萁虧h使向單于說,漢帝射雁,于雁足得蘇武書,言其在某澤中,匈奴才承認蘇武尚在。雁斷:指蘇武被羈留匈奴后與漢廷音訊隔絕。胡:指匈奴。
?、垭]上句:指蘇武回國后,羊仍回原處。隴:通“壟”,隴關。這里以隴關之外喻匈奴地。
?、芗讕ぃ簱稘h武故事》記載: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錯雜天下珍寶為甲帳,其次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帳”意指漢武帝已死。
?、莨趧Γ褐赋鍪箷r的裝束。丁年:壯年。唐朝規定二十一至五十九歲為丁。
?、廾辏簼h武帝陵。指蘇武歸漢時武帝已死。封侯:蘇武持節歸來,漢宣帝賜他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逝川:喻逝去的時間。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边@里指往事。
賞析:
作者:劉學鍇
寫作背景
蘇武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間,“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十九年如一日,愛國摯情絲毫未減,表現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英雄氣概?!短K武廟》一詩是溫庭筠在憑吊蘇武廟時的臨風懷想之作,詠嘆了蘇武堅貞不屈的壯舉,贊頌了蘇武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
整體詩意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首句著筆就寫蘇武突然見到漢使,得知他已經獲釋可以回國時悲喜交加的激動心情?!盎赇N”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繪出蘇武當時內心與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態,深刻地顯示出其思國若渴的愛國精神。這句是蘇武生前事跡的一個特寫鏡頭。次句寫蘇武廟中的建筑與古樹本是無知物,它們都不知道蘇武生前所歷盡的千辛萬苦,更不了解蘇武堅貞不屈的價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的感嘆。這句是寫蘇武的身后。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兩句,是用逆挽法來追憶蘇武生前的苦節壯舉,懷念蘇武崇高的愛國精神?!霸七呇銛唷本洳粌H敘出了蘇武被流放北海時與國音訊斷絕的史實,而且表現出蘇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園,每天希望鴻雁傳書于國、直盼到月上中天的愛國忠心。這句主要寫蘇武思國的心境?!半]上羊歸”句則主要寫他胡地牧羊時環境的艱辛、荒涼,表現出貧賤不能移其愛國之志的胸懷。頷聯兩句是從廣闊的空間角度來寫蘇武留胡時內心與外在動態、環境。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這兩句是從相隔迢遙的時間的角度上寫蘇武出使和歸國前后的人事變換。蘇武出使是漢武帝為之賜節餞行,他自己那時也正在壯年,可是歸漢之“回日”,漢室江山雖然依舊,然而人事卻迥然有異于前了,這里面包含了極其深沉的感?!盎厝铡本涫菍懗⑷耸碌腵變更,“去時”暗示了蘇武個人生命歷程的轉換,兩句通過對時間轉換的形象描繪,顯示了蘇武留胡時間之長,讀者從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蘇武所經受的磨難之多。
結尾二句“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說蘇武歸漢后,倍加懷念漢武帝,因為派他出使的漢武帝已寢居茂陵作古,不能親眼見他完節歸來,表彰其愛國赤心。這樣就使他更加為歲月的流逝而傷嘆。
寫作特色
這首詩借憑吊古跡而致慨,遙念先賢,啟迪后進,感情極為真摯。這首詩在寫作上的特色如下:
其一,在有關時、空描寫方面,詩篇深得縱橫捭闔、馳騁自如之妙。從時間角度講,第一句落筆突兀,波瀾驟起,極寫了蘇武生前見到漢使時的激動情景;第二句是寫其身后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時心靈和肉體所遭受的磨煉;第五句是寫歸漢后之所見 ;第六句是回憶其出使時的裝束和年齡;第七、八兩句是寫歸漢后的感嘆。時序上的跌宕轉換,既擴展了詩的境界,又使語言顯得輕捷活潑,毫無板滯之感。從空間的角度講,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是蘇武生前胡地最后表現,第二句是寫蘇武廟的景致,第三、四句是寫蘇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寫空間的上方,顯出蘇武“心事浩茫連廣宇”的思國心情;第四句是寫空間的下方,顯示了蘇武所處環境的荒涼。)第五句寫朝廷樓臺,第七句把筆觸伸到茂陵,這樣,蘇武生前、身后活動空間場景的大幅度跳躍,就為表達詩的主題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從而使詩篇擴大了容量,具備了縱橫捭闔的悲壯氣勢。
其二,靈巧、活潑的用典,使詩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尋味。詩歌中活用歷史典故,可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擴大詩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產生某種暗示的藝術效果。這首詩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見《漢書·李廣蘇建傳》,一則記載:“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萁淌拐咧^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绷硪粍t記載:“乃徙武北海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碑斈晏K武滯留塞外,目之所見,是“胡天月”,是“塞草煙”,是“云邊雁斷”,是“隴上羊歸”,既是其親眼目睹之景物,又是見之于史書的典故。這三、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實寫與用典達到了難以區分的地步?!凹讕ぁ?、“丁年”等皆是用典?!胺夂钣 币惨娭谑窌?,說蘇武歸國后,拜為典屬國,至宣帝時始賜爵關內侯。運用典故,令人毫無生硬堆砌、偏僻艱澀之感,從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盡其妙的藝術效果。
本文來源:http://www.17zhaody.net/gushiwen/guji/4538553.htm